建立數字化檔案,開展學術研究,地震遺址保護利用成效展在綿陽開展
一張張地震遺址的照片引人沉思,一件件地震遺址的保護方案令人振奮……10月19日,地震遺址保護利用成效展在綿陽拉開序幕,現場展陳全方位展示了地震遺址歷經時間洗禮后煥發的新活力,傳承抗震救災精神的最新動態。為科學應對自然災害,積累防災減災救災經驗,一部分自然災害遺址被保留下來。地震遺址保護利用成效展設置“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遺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遺址”“云南魯甸地震遺址”三大展區,選取105張圖片和20余件地震文獻實物資料進行展陳。展覽不僅呈現出多個地震遺址的特點,還傳遞出遺址保護的最新進展情況。根據展覽情況,能看出各地都在從創新機制體制、編制保護規劃、推動修繕保護等多個方面,積極探索地震遺址保護和地震文物挖掘。例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成立了地震遺址文物保護與建筑抗震研究實驗室,與北京防災科技學院、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范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等院校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展抗震救災精神、防震減災、工程力學、地災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建設“抗震救災精神與地震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連續多年舉辦以地震遺址保護和抗震救災精神弘揚為主題的學術會議,相關教學成果、課程案例編制等成果豐碩。值得一提的是,在省文物局指導下,5·12地震遺址遺跡場景地面激光點云數據的采集順利完成,據此開發了數字博物館。并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分年度對遺址進行了三維采集,建立了數字化檔案。“展覽中的自然災害遺址遺跡是記錄中華民族災難史的真實場景,這些自然災害遺址遺跡也是災后精神家園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對地震遺址的科學研究,能夠不斷地補充和豐富防災減災救災的科學經驗。下一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將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注重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文物活起來,用文物和文化遺產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展示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